院所動態
Detection dynamics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提速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普通大眾在炎炎夏日的避暑利器。公開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的空調持有量占全球的35%(美國占23%),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空調使用大國。然而,空調是一種高能耗產品,其在讓人們更舒適的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耗壓力。數據統計顯示,在夏季,空調的耗電量能占到居民用電量的40%—50%。2018年的夏季持續高溫的天氣就導致我國十八個省級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有專家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未來我國夏季極端高溫事件的出現概率會大大增加。空調節能化、綠色化已經勢在必行。
消費者對綠色節能家電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據知名調查機構尼爾森的調查,在中國大約有70%的消費者非常關注環境影響,大概有69%的人愿意為環保的產品付出溢價,高于世界平均分。對于空調這樣的耗電大戶,消費者對其節能效果就更加關注。這是空調節能發展的原始驅動力。
從企業端來說,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綠色、節能也一直是從業企業的研發重點。特別是在經歷了2018年的“高開低走”之后,空調企業更是在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上投入了更大的熱情,希望通過技術突破,打破行業增長天花板。節能,這個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專業性能,自然是重中之重,各種各樣的新興技術、創新產品不斷涌現。
在消費者和空調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在國內空調市場,節能空調的占比迅速攀升。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線下市場,2017年APF一級冷暖掛機的零售額市場份額只有18.0%,到了2018年這一數值已經上升到23.3%,同樣,APF一級冷暖柜機也呈現上升趨勢,其2017年零售額市場份額只有10.0%,到了2018年這一數值已經上升到23.1%。這也就意味著,在我國,節能空調已經從初級的市場培育期步入了大規模的市場推廣期。
對于空調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說是“最好”,是因為以此為契機,空調市場有望迎來新一輪的增長爆點。今年1月,發改委等是聯合發布的《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中明確表示,支持綠色、智能家電銷售,有條件的地方可對產業鏈條長、帶動系數大、節能減排協同效應明顯的新型綠色、智能化家電產品銷售以及交售舊家電并購買新家電的,給予消費者適當補貼。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司巡視員劉宇南曾明確表示,若該政策在全國推廣,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預計就可以增加1.5億臺高效節能智能家電的銷售,拉動消費約7000億元。對于空調這樣一個綠色、高效、智能產品占比不高的行業,增長空間可想而知。
說是“最壞”,是因為市場門檻在迅速提高,留給企業的反應時間十分有限。今年3月,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公告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負責起草的國家標準GB21455《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以下簡稱新標準)已形成征求意見稿。該標準自實施日起,代替 GB12021.3-2010《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21455-2013《轉速可控性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與原有標準相比,新的標準對產品的能效等級指標以及產品的能效限定值進行了修訂。
根據新標準,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等級分為 5 級, 1 級能效等級最高。其中,單冷式房間空氣調節器按實測制冷季節能源消耗效率(SEER)對產品進行能效分級;熱泵型房間空氣調節器根據產品的實測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對產品能效分級。與舊標準相比,新標準的能效等級明顯提升,比如,新標準的能效2級對應GB21455-2013的能效1級,新標準的能效3級對應GB21455-2013的能效2級。而且,自2022 年1月1日起,熱泵型房間空氣調節器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單冷式制冷季節能源消耗效率(SEER)應大于等于能效等級的3 級指標值。采用轉速可控型壓縮機的房間空氣調節器的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應大于等于能效等級的3級。也就是說,新標準雖然制定的是5級能效體系,但是,變頻空調從標準實施之日起,就執行3級能效體系,而定頻空調,也將自2022年起,徹底淘汰4、5級能效產品。即目前執行的能效體系中,2級能效以下變頻空調產品自標準實施之日起將全部淘汰,2級以下定頻空調產品將在2022年全部淘汰。
能效標準的提升對空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勝劣汰不可避免。最典型的影響就是定頻空調將加速退市。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檢測所副總工程師蔡寧告訴記者,受限于技術,在維持定頻空調價格優勢的前提下,其能效等級已經很難達到新標準規定的3級能效以上,長遠來看,定頻空調退市不可避免。定頻空調企業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須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完成轉型升級。
在國家政策扶持、消費升級驅動、企業創新提速的合力作用下,空調的綠色、節能發展已經步入加速期,整個產業面臨著消費需求、行業規范、技術優化等多個方面的變革,有新機遇產生,更不乏全新的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強者恒強將成為常態。